安全工作新实践:“我的安全我来讲”


创新平台:让安全教育"活"起来
走进常德项目部各工区,橙白相间的安全宣讲台格外醒目。这个看似简单的设施,已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载体。清晨的“安全微课堂”上,安全员刘永成总会结合当日施工内容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操作规范:“警示标志间距要像排队一样整齐,防护装备要像穿衣服一样自然。”技术骨干周峰则带来变形锥桶等实物教具,“这些破损的反光条就像夜里的‘近视眼’,根本起不到警示作用”的生动比喻,让工友们会心一笑的同时牢记教训。最受欢迎的是实战演练环节,工人们要在5秒内完成“观察-判断-撤离”的全流程,这种“理论+案例+实操"的立体教学模式,让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。
全员参与:让安全管理"动"起来
“大家看这个连接部位,螺栓已经松动了两圈半,如果不及时处理,那么……”工人刘洪亮结合实操经验,指着手机拍摄的护栏松动照片详细讲解护栏固定技巧和检查要点。作为当日的“安全值日生”,他从隐患发现者变身安全讲师。项目部创新的“安全值日生”制度,让一线工人实现从“要我安全”到“我要安全”的转变。新员工杨雄感慨:“老师傅们用亲身经历讲课,比规章制度更让人警醒。”如今,主动排查隐患、分享安全心得已成为工人们的自觉行动。
精准施策:让安全防护"实"起来
养护作业具有季节性强、风险因素多变的特点,传统的“一刀切”安全防护模式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。为此,项目部坚持“精准施策、动态防控”的理念,推动安全措施真正落地见效。
针对夏季高温、雨季内涝、冬季冰雪等不同季节的典型风险,制定差异化防控方案,并根据季节变化快速补充防暑、防汛、防滑等物资;结合不同路段(桥梁、隧道、弯道等)的特点,细化安全警示和设备配置标准;针对新老员工技能差异,实施“分级培训”,确保安全规范精准落实到人;同时项目部采取“不打招呼、不定路线”的方式,突击检查现场安全措施落实情况,将安全表现纳入考核评比,实行“红黑榜”公示,直接挂钩计件工资,对整改问题闭环管理,避免“查而不改、改而无效 。” 老队长龙耀清竖起大拇指:“这套方式就像给安全上了保险,让我们干活更踏实。”
项目经理陈宽深有感触的说:“我们改变了工作方法,从等着出事再处理,变成提前预防;从光讲大道理,变成让大家亲身体验;从单一检查,变成多种方式管理。现在安全真正成了每个人的事。”据悉,这项活动开展后,违章行为减少了一半,安全氛围越来越好。
投稿邮箱:hngsyhgs123@163.com